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欢迎登陆兰州双拥网!
您目前所在位置:首页 > 双拥信息 > 国防教育

兰州八办:播撒革命火种的摇篮

发布时间:2014-07-24 17:49:36    点击数:  来源:转载兰州日报

周艳玲 摄   

    “烽烟既已起,吾当扛枪御;日寇胆敢犯,中华岂饶恕”。这是陈列在兰州“八办”陈列室展柜内的一首小诗。1937年7月7日——一个令国人铭心刻骨的日子。当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黎明前的拂晓,远在西北边陲的古城兰州,可否嗅到烽火硝烟的气味?

  当年7月底一个闷热的黄昏,有两个人匆匆从兰州旧城的一条布满尘土的路上,前往南滩街56号(今甘南路700号)的一处四合院。他们目光坚毅,神态泰然,不时小声耳语几句,然后挥挥紧握的拳头……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临危受命筹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简称“八办”)。殊不知,他们就是担任“八办”的党代表谢觉哉和首任处长彭加伦,当年他们年龄分别为53岁和32岁。

  使命在身,双肩负重。谢彭二人深感担子不轻。是夜,他们俩几乎彻夜未眠,烟灰缸里堆满了烟蒂。那一夜竟感觉是那样的漫长啊……

  这个小四合院占地1260多平方米,有10余间房,修建的别有几分气派。现存房屋为原布局的厢房及下房,原上房在后院,系一座砖木结构二层楼,前、后院由砖砌院墙相隔,中有月门相通。月门两侧建有砖雕壁画,煞是古朴雅致,透着一股书卷气。1925年之前,这座具有明清风格的宅院系甘州镇守使马璘的私产,后辟为国民党甘肃省政府鲜见的几处公产之一,在兰州城内也称得上小有名气。不过,谢彭二人仍觉得不够用,在此仅住了8个月。

  1938年2月,“八办”又由南滩街54号(今互助巷2号)搬至孝友街32号(今酒泉路314号),一直使用至1943年8月撤销,时间长达6年之久。这第二处旧址由临街土木结构拐角二层楼商铺建筑和一座老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原为清末民初一间小水烟作坊。因院内辟为“八办”机关电讯联络处,故也称此院落为“电台小院”。

  在这6年期间,谢彭二人及随后前来工作的伍修权,身先士卒,带领“八办”全体工作人员,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指导和创建甘肃青年抗战团、妇女慰劳会、省外留学生抗战团、西北救亡读书会、联合剧团及《妇女旬刊》等一大批进步团体和宣传报刊等。当年,那座古色古香的四合小院成为兰州市民及广大进步爱国学生心中的明灯,照耀着他们前行的脚步……

  正是党中央巧妙利用了“八办”的合法身份和新疆军阀盛世才左右摇摆的有利时机,先后保护和接待了往来于苏联、新疆的周恩来、邓颖超、王稼祥、任弼时、李先念、贺子珍等。“八办”曾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部”。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也曾在“八办”停留。红西路军河西失败后,“八办”又承担起营救关押在兰州和流落在祁连山一带的红西路军将士的重担。谢觉哉和西安“八办”的林伯渠联手合作,将1000多名红西路军将士顺利地解救并安全转送到延安,同时又随后选拔和输送了大批优秀陇原儿女奔赴延安……

  斗转星移、岁月更序。2006年,兰州“八办”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及景区。

  在今年建党92周年的日子里,在原址新建的兰州“八办”几乎每天都接待成千上万前来缅怀和纪念的人们。

  遥遥七十余载,时光转瞬即逝。但永远不变的是那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悲壮历程和革命先驱的不朽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人们伫立在兰州“八办”面前,就仿佛依稀看到它宛若一位默默无语、肃然静穆的老者,用穿越时空的目光,打量一切。而那些展室里发黄照片上的革命先驱和仁人志士的音容笑貌,以及那些记载一腔坚定信念的革命文物,都将会在人们的心中永存……

国防教育

电话:0931-5109082
拥军优抚科:0931-5109082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武都路
510号